●劉潔瑜
元宵節(jié)也稱上元節(jié),據(jù)說東漢明帝為弘揚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“燃燈表佛”。至唐朝,佛教大興,佛家燈火遍布民間。唐代張祜的“千門開鎖萬燈明,正月中旬動帝京。三百內(nèi)人連袖舞,一時天上著詞聲?!睂懙木褪钦率逡乖?jié)的盛世狂歡:繁華帝都萬人空巷,歌舞升平,聲樂震天。
鄉(xiāng)村的元宵節(jié)歡樂盛會沒有帝都那般奢華,但小鎮(zhèn)人們對一年中的首個大節(jié)寄存著全年最美好的祈愿。祈福、祭祖一系列敬天追思的儀式過后,便是夜晚的歡慶,氣氛比春節(jié)還要熱烈。
暮色四合,元帝廟里的大轉燈早早就亮了。大轉燈由許多玻璃小花燈組成,每個小花燈的玻璃燈罩上都畫著一個個故事:天仙配,牛郎織女,狀元與乞丐……燈光燦爛,金碧輝煌,圖畫惟妙惟肖。元宵夜,幾乎每個社區(qū)都專門開辟出燃放煙花爆竹的空曠場地,火樹銀花,從華燈初上至河漢三更,炮聲轟鳴,聲聲震耳,整個夜空閃亮璀璨,如同白晝。瀛江大道上的煙火最是熱烈,綻放在空中的煙花倒映在水中,加上路邊橋上的燈光,靚麗的瀛江成了一條閃爍流動的七彩帶。
疫情之前,各個社區(qū)有各自組織的活動,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們玩耍取悅。有的社區(qū)有高架秋千,有的社區(qū)有虎獅舞。有一年正月十五路過東湖社區(qū)看見有象棋大賽:臺上一張立著的大棋盤,兩人對弈。停下觀看,什么“炮二平五,馬二進三……”看得眼花繚亂,聽得頭暈腦脹,曲高和寡,雖小眾,但會玩的好棋者也玩得激情四射,不亦樂乎。
瀛江大道上設有燈謎臺,孩子讀小學時,我經(jīng)常帶著他們?nèi)ビ^看。臺上棚架橫幅上寫著“某某年元宵佳節(jié)燈謎會”,棚內(nèi)紅色幕布上貼著一張張寫著謎面的燈謎紙,謎底有藏得淺顯易猜的,也有謎面帶“格”謎底藏得高深些的。猜謎的人在臺下踮著腳伸長脖子往前湊,謎家則在臺內(nèi)穩(wěn)坐鑼鼓前:猜錯了鼓槌輕敲鼓邊“篤篤”兩聲,猜對了鼓槌重重敲打鼓面“咚”的一槌定音。有一次,孩子看見臺上謎面寫著“專心致志買彩票——打一成語”,悄悄跟我說:“媽媽,是不是全神貫注?”我鼓勵他大聲說出來,只聽“咚”地一聲,猜對了!后來,又猜對了一個俗語。那個晚上,他拿著獎品(兩個小小的塑料鉛筆盒),樂得整晚眉眼彎彎合不攏嘴。
有時也會有潮樂演奏隊,中老年潮樂愛好者們在這里組成一個樂隊,輪番上陣。棚架內(nèi)正中擺放一張臺幾,臺幾上放一架梯形的揚琴,演奏的老者手中的琴竹時而上下翻飛,琴音輕快活潑,大珠小珠落玉盤;時而悠然落在琴弦上,琴音潺潺如流水。旁邊環(huán)坐著演奏者,懷中的樂器有二胡,月琴,琵琶等等,琴音配合絲絲入扣。一曲終了,幾位演奏者輕舒一口氣,相視一笑,心滿意足。
約會的少男少女或是手牽著手談笑閑逛,或是三三兩兩燃放煙花,嬉笑贊嘆。元宵節(jié),也是中國的情人節(jié),辛棄疾的《青玉案?元夕》“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”所有的繁華璀璨、流光溢彩,均是過眼云煙,惆悵落寞的回首間,一眼萬年,那是一束直抵內(nèi)心的光,驚鴻一瞥,卻在心底里映射成刻骨銘心的驚喜?!独箸R記》里陳伯卿在正月十五的花燈下初見黃五娘,驚為天人,不惜身入黃府為奴三年,終于求得美人心,抱得美人歸。
疫情三年,年味寡淡。今年放開,甲子英歌舞全鎮(zhèn)巡演,小鎮(zhèn)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摩肩接踵;賣咸餅糖蔥檔口買家隊伍如同長龍……看著這熟悉的熱熱鬧鬧的塵世間的喧囂,我們終于欣喜地感嘆“我們的春節(jié)終于回來了!”。
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愿元宵節(jié)的圓月照耀中華大地,佑我山河無恙,國泰民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