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鄭溢濤
這是一篇遲來的報道。從去年10月中旬看到江初老人的申遺憶舊文稿《玄都觀里桃千樹,盡是劉郎親手栽》,到策劃、訪談,至今日見報,一年多矣。原本已熟的“桃子”,我們摘的著實有點晚了。
這一遲,又多出一個遺憾來。昔日的“栽桃人”中,又多了一個如今也只能緬懷的人。鄭守治先生是無法在親睹中得到些許告慰了——今年大年初一早上,英年的他,竟撒手了他的所愛!此后摘桃人多少,桃子怎么吃,他已一概無言。其實,他幾乎就是個天選栽桃人,只管默默栽植,護(hù)桃樹茁壯成長、喜桃花競艷爭妍,至于桃子熟了誰摘、誰吃?吃相如何?反正他生前原本就沒想過自身得失,一無所求,他看沒看到,想必也都不在乎。不能遺忘的一個個“栽桃人”中,比如陳春淮先生、許翼心教授,他們又何嘗不是這樣!他們眷注的,是這片土地的血脈賡續(xù),而他們自己寵辱不驚、執(zhí)著信念的人生,也搏動成了桑梓血脈的支流。多少年前,本報曾作過陳春淮老人的專題報道,我配寫了題為《以怎樣的態(tài)度對待身邊的“寶”》的評論,春淮老看后說:“我不止一次向朋友說過,我只不過是一株蘆葦而已?!抑砸Ьo牙關(guān),不顧右眼致殘和甘當(dāng)叫化子自費(fèi)出版兩本書(《正字戲大觀》等),就是要為地方爭口氣:海陸豐是有文化底蘊(yùn)的,不是人們所嘲笑的‘草縣’?!彼皇者M(jìn)《八榮八恥箴言錄》一書的兩則語錄,是自明己志,亦是自己人生的真實寫照:“不怕潑冷水、坐冷板凳和遭冷遇,只怕無志氣和骨氣。如有這‘兩氣’,潑來的冷水會激起‘兩氣’里面的熱,讓它起生灰效應(yīng)?!薄皹湔龤?,向正義,走正道,以此‘三正’立身,求得留下清白在人間?!边@也是眾多淡泊名利的仁人志士身上共同彰顯的人生風(fēng)采。
江初老人說“劉郎”們永遠(yuǎn)活在正字戲人的心中!是啊,飲水思源,乘涼不忘種樹人,這是人世間的正理。“月冷三更思益友”,這是江老悼念守治先生的詩句,“但為君故,沉吟至今”,益友,首先是正友,我理解江老的感慨。正字戲,是歷史給我們的饋贈,承載著一代代人求真向善愛美的正聲回響。一個“正”字,豈止一“正字戲”而已!春淮老的“‘三正’立身”,引人遐思。申遺成功,使正字戲撐上了“萬年渡”,以正立身的“劉郎”們功在史冊,我們更祈愿:伴隨著正字戲的傳承,“三正立身”的精神,是永遠(yuǎn)無需“申遺”而能揚(yáng)帆遠(yuǎn)航;“守正”的品質(zhì),永遠(yuǎn)在人世間不瀕于稀有。
(本文系為專題報道《不忘申遺路上“抬轎人”——陸豐正字戲劇團(tuán)原副團(tuán)長江初講述正字戲申遺歷程》配寫的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