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趙楚娟
初夏時分,農(nóng)家小院的使君子便牽藤掛蔓,沿墻而生。碧綠的枝葉簇擁著一片繁花,花色從素白到淡紫直至緋紅,層層疊疊,歡歡喜喜地綴滿了枝頭。
腳酸粿
使君子在中醫(yī)上是一味良藥,是著名的治療蛔蟲的中藥材。四月春夏交接,空氣悶熱潮濕,蒼蠅蚊蟲生長繁殖,是各種腸道疾病高發(fā)時期。使君子葉有消積、健脾的功效。陸豐碣石鎮(zhèn)的主婦們就用鮮嫩的葉子剁碎,與面粉、黑糖、水一起攪拌,做成傳統(tǒng)美食,俗稱“腳酸粿”。同時,還把葉子加在芝麻烏豆等茶里,與干炒的炒米做成咸茶。因為烏豆看起來像葫蠅,干炒炒米粒小色焦黃,看起來像蚊子,故家鄉(xiāng)戲稱為“葫蠅蚊仔茶”。如果吃了“葫蠅蚊仔茶,腳酸粿”以后,就意味著腳不會酸,葫蠅蚊仔亦不來叮咬了。
此外,“葫蠅蚊仔茶,腳酸粿”還有一層含義:以前生活物質(zhì)匱乏,人心也淳樸。有什么好吃的,鄰里之間也會互相分享。農(nóng)歷四月初八是佛誕節(jié)。這天,民間有吃結(jié)緣豆的習俗,吃結(jié)緣豆可以結(jié)下善緣、招來好運。家鄉(xiāng)人就約定俗成,于四月初八這一天,煮豆仔茶曰“葫蠅蚊子茶”,祈望人口平安,吉祥如意。
四月初八,碣石街內(nèi),厝頭巷尾的廚房熱鬧非凡,主婦們都大展身手。將花生,綠豆,小麥洗凈,加清水一起在高壓鍋煮熟;嫩綠的使君子葉洗凈,剁碎;芝麻洗凈瀝干水分,和豆仔一起煮沸,就是一鍋美味可口的“葫蠅蚊子茶”。
“腳酸粿”還能咸做,豐儉由人,滋味百搭。我喜歡吃媽媽煎的咸“腳酸粿”。沙蝦剪須去尾,魷魚絲爆香,與剁碎的使君子葉,面粉,加鹽和雞精調(diào)味,一起拌勻待用。平底鍋放少許油,將面糊攤均勻、攤薄,中小火煎至邊兩面熟透,一張張圓潤,芳香四溢的“腳酸粿”就煎好了。搭配“葫蠅蚊仔茶”,能補益脾胃,充饑解渴,消暑解毒。
歲月悠然而去,但美好的民俗傳統(tǒng)卻歷久彌香,永遠豐富和溫暖著生活時光。